科右中旗严格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要求,采取“一村一策一部门、一户一法一个人”的精准帮扶举措,紧盯全旗2018年全面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针对全旗17021个贫困对象组建机构、制定措施、精准帮扶、加强考核。今年上半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8261万元,新增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1.1亿元,覆盖2884户农牧户。
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吹响了全民参与的冲锋号,全旗各苏木镇演绎着“巨变”的生动实践。变化的不仅是这里的山和水,更是人的观念和精气神。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奋进的中旗正在扬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风帆,挂出“作战图”、定出“时间表”、立下“军令状”,扶贫打好精准牌、脱贫按下快进键,全旗上下全员皆兵齐上阵,干字当头甩开膀子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
分类别制策
招招“点穴”穷困之殇
各地各部门立下“军立状”,全面落实旗委、政府主体责任,旗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包片,旗级领导包苏木镇,科级领导驻村,党员干部帮户,对12个苏木镇173个嘎查实行包片结对全覆盖,实行“战况问责”,倒逼干部真扶贫、扶真贫。扶贫工作队认真组织开展建档立卡工作,做到贫困户家庭住址、基本情况、致贫原因、致富项目、扶持资金、脱贫时限、目标任务、考核机制等“八个精准”,真正把实际需要帮扶的贫困户纳入帮扶范围。
与产业培育强支撑同步,中旗推行基础设施补短板、易地搬迁挪穷窝”、兜底保障全覆盖、教育培训拔穷根等扶贫模式,在青山绿水间生根、开花、结果。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缺什么、补什么,路、电、水……挂图作战、压茬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高规格启动、严要求审核、高质量建档。目前,全旗共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户6799户、17021人,其中计划发展产业脱贫1981户、5630人,易地搬迁2169户、5600人,生态补偿脱贫65户、156人,教育扶持脱贫155户、495人,政策兜底2429户、5140人。
中旗列入自治区级重点贫困嘎查88个,投入各类扶贫项目资金8800万元,实施种植业、标准化棚圈、肉羊肉牛养殖等产业发展项目,共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3564户、8800人。截至目前,已购买基础母羊13500只、肉牛1600头、马26匹、驴60头、猪260口、鸡15800只,建棚圈33000平方米,小型农机具55台(套),建设黑木耳基地1处,养鸡场1处,还有1个嘎查整合资金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其余贫困户正在办理产业扶持贷款,作为启动资金实施项目。
精准识别之后,紧接着是项目的精准安排。旗委、政府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富民产业、金融“造血”、旅游扶贫等工程,让贫困村“化蝶起舞”,使贫困户“华美转身”。
合作式扶贫
金融合作走“高速路”
以奖代补是中旗围绕精准扶贫工作采取的一项激励措施,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促进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来实现脱贫致富。
在启动实施了贫困村互助金项目的基础上,又启动实施了中和农信小额贷款和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等小额贷款业务工作。贷款主要用于购进肉羊、肉牛、棚圈建设、备春耕生产物资、农机设备等农牧业产业发展项目。2011年至2015年底,累计投放贷款5亿多元,覆盖2.8万农牧户,其中带动1.2万贫困户;2016年新增贷款1.6亿元,覆盖6189户农牧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45户。
中旗扶贫办与中国农业银行科右中旗支行签订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项目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发展以奖代补项目。9月8日开始,对额木庭高勒苏木查干堡好、查干登基两个嘎查的43户贫困户按照每人平均5000元的标准投放了56.5万元贷款,该贷款为顺利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奖补项目提供了启动资金,加快了项目实施进度。
对于没有启动资金的贫困户,协调中国农业银行科右中旗支行给每个贫困人口发放贷款5000至6000元,脱贫产业由嘎查领导、驻村第一书记监督落实,经验收合格后奖补资金直接划拨给贫困户;对于无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引导加入合作社,以入股分红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其奖励资金直接打入合作社专用账户。贫困户新建羊舍每平方米补助100元,购买基础母羊每只补贴300元;改良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出售杜寒、杜蒙羊分别补助400元和300元;特色种植、粮改经、粮改饲(草)每亩补贴100元(种植面积达到15亩以上);种植果树每棵苗补助20元;通过以奖代补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得到了产业扶持,以人均养殖10只基础母羊计算,人均收入将提高6000至7000元。
菜单式扶贫
自主“点菜”因需“配餐”
在脱贫攻坚战怎么打问题上,中旗实施“菜单式扶贫,台账式管理”脱贫攻坚“三步走”模式。第一步政府精心制“菜单”。包含种植、养殖、电子商务等产业项目,作为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扶持“菜单”。第二步贫困户自主“点菜”。引导贫困户根据发展意愿和能力自主选择脱贫项目,根据家庭状况和实际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产业。第三步包扶责任人记“账单”。由包扶责任人入户对所包扶的贫困户及主要家庭人员进行填表培训辅导,帮助贫困户记好账、算好账、管好账,让贫困户主要家庭人员既学会“点菜”,又学会“记账”。
以“厨房式”工作法为抓手,围绕贫困户的需求服务,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发展产业、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在中旗巴彦呼舒镇察尔森化嘎查木耳种植户李春家的后院,3000多棒木耳菌包一行行整齐地排列,菌袋上挂着木耳。种植黑木耳是今年察尔森化嘎查引进的发展庭院经济的帮扶项目,并从黑龙江专门请专家手把手向村民教授技术。李春人勤快,学得快,上手更快。
今年5月,李春没花一分钱就领到了3000棒菌棒,目前已经出了两茬木耳,出产晒干的木耳200多斤。“木耳挺好卖的,我每天早上都到镇上早市去卖,50元一斤,挺受欢迎。”李春说,他今天一早就卖了400多元钱。他还和呼和浩特市一家企业签订了合同,订单销售,不愁销路。算下来,今年木耳这块儿的收入能达到1万多元。下一步,他希望扩大规模,种到1万袋。今年,察尔森化嘎查选择李春等6户村民做示范,种植2.2万袋,总共大约产2000多斤木耳。按照目前行情,每斤木耳至少能卖到40至50元左右。
巴彦呼舒镇察尔森化嘎查木耳种植喜获成功
托管式扶贫
“旅游+扶贫”拓展致富路
现代化蔬菜大棚、露天泳池、户外垂钓……走进中旗额木庭高勒苏木巴彦敖包嘎查,放眼望去,鱼塘的水干净透底,鱼儿欢快地在水里游来游去,成群的鸭子在水面嬉戏,水边栽种着多种多样的果树,果树下有舒服的长椅,炎热的夏季,这里正是纳凉休闲的好去处。农牧民还在鱼塘旁边打造了一个绿色有机生态园,集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这里有10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种植着各式各样的有机蔬菜,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来到这里都能吃到有机蔬菜。采摘园里2000多棵果树在丰收的季节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巴彦敖包嘎查把发展“采摘体验、垂钓观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游作为解决扶贫村产业培育难的重要渠道,变贫山”为“宝山”。目前,巴彦敖包嘎查成立养鸡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种养业合作社、养鱼合作社等4个专业合作社,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蔬菜大棚、采摘园、旅游景点、餐饮设施、养鱼场等。水域面积40亩的养鱼场,投放鳞鱼、金鱼、草鱼等鱼苗30万尾,鱼场每年收益20万元。农牧民参加一个或多个合作社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些合作社让每个社员在年底能得到几万元的分红。
巴彦敖包嘎查已有117户农牧民把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的集中连片土地达到了4000亩。合作社按照每亩600元的承包价,统一购种、统一销售、统一进行机械化经营。
“我们广泛征求了30户贫困户的意愿,每户投入帮扶资金1万元,以入股的形式投资生态旅游项目,贫困户年底分红。现在每天都有来采摘、垂钓的,人数多时能达到上千人。”巴彦敖包嘎查书记张军介绍到。旅游产业成了群众的“摇钱树”,形成新的增长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牧业产业链条,让更多农牧户分享农牧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借助金格勒欧李加工项目,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发展庭院经济,截至6月初,各苏木镇已栽植沙果等果树25761株,种植蔬菜1538亩。在“南三”苏木引导群众在房前屋后种植欧李,目前已完成欧李种植3000亩。
欧李种植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雇工式扶贫
易地搬迁齐挪“穷窝”
加快培育种养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牧业主体。推行“基地+农户+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通过龙头企业订单收购等形式,建立完善农牧户与市场的利益联结机制,把群众组织起来,扩大规模、搞深加工、培育品牌,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今年,二龙屯有机农业公司等本地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户1.2万户。
东达百利舸城乡统筹产业园区是各级党委、政府聚焦的跨地区援建的示范,入驻园区的獭兔养殖户主要以贫困地区的贫困农牧民为主,通过獭兔养殖,每户每年可出栏商品兔5000只,按照每只兔子获利15元计算,每户年均收入可达7.5万元,平均每户按3口人计算,人均获得纯收入近2.5万元。综合粮食直补等转移性收入测算,养殖户年人均收入可达2.65万元,每户年均总收入近8万元,入驻移民将成功实现脱贫致富目标。目前,养殖区已开工建设兔舍790户、4.78万平方米,已从贫困地区转移53户农户入园养殖。
杜尔基镇的养殖示范户邓初一,2013年12月份入驻园区养殖獭兔。“养殖之前,园区组织去鄂尔多斯学习养殖技术,平时园区的技术员经常来给我们指导,养殖的种兔、饲料由园区赊销给我们,不用担心投资的问题,没钱也可以养。”邓初一的妻子张根小高兴地告诉记者,“养殖獭兔的兔舍和我们住的房子都是园区无偿提供的。卖兔子的时候园区组织人来收购,价格按照签订的合同走,不愁没销路,价格有保障。”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垫资建设、四年还款的方式将四年工程在两年内完成。中旗计划易地搬迁贫困人口为5600人,同步搬迁人口为2800人。2016年全旗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计划为4302人,同步搬迁2381人。其中新建移民村搬迁644人,同步搬迁635人;行政村内就近集中安置997人,同步搬迁538人;依托乡村旅游区安置70人,同步搬迁35人;在东达城乡统筹产业园区安置410人,同步搬迁170人;与“十个全覆盖”工程结合安置2181人,同步搬迁1003人。目前正在办理开工前期相关手续。2017年计划搬迁1717人,其中产业园区安置500人,同步搬迁272人;依托幸福院安置73人;城镇空置房屋或投亲靠友安置725人,同步搬迁147人。